诗集的罗马之旅:《哀怨集》Tristia 3.1
刘津瑜
导言:《哀怨集》3.1与《哀怨集》1.1相呼应,其主角都是人格化的“书”(liber),即奥维德写于流放中的《哀怨集》。但在《哀怨集》1.1中,说话者是诗集的作者奥维德,他对拟人化的诗集进行叮嘱,而在《哀怨集》3.1中,“书”以第一人称讲述其来源、所想、所愿,以及在罗马之所见。这首诗的结构如下:
第1-20行:已经到达罗马的“书”,用自白的方式,向读者诉说它与奥维德其他作品的不同,这是不幸的作者的悲伤之作;
第21-58行:“书”被向导带领着从城中心走上帕拉丁山,途径重要的建筑(恺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圣道、维斯塔圣所、努马宫室、固守者尤比特神庙、奥古斯都家宅)。 “书”和向导之间的对话穿插在这段旅程之中。它在奥古斯都家宅外情绪复杂,仰慕与惶遽交织,并渴望奥古斯都能够赦免奥维德;
第59-74行:“书”继续被领着去阿波罗神庙、屋大维娅柱廊、自由神庙,这些有公共图书馆的地方它不得其门而入,奥维德自身和他的作品都在遭受流放的命运:
第75-82行:“书”盼望奥古斯都随着时间能平缓心情,不再惩罚奥维德;在此之前,它请求普通读者拿起这本诗集阅读。
这首诗中的主要人物是“我”(即“书”,诗集)、“奥维德”、不知名的向导以及奥古斯都。用来形容“书”的是表示疲惫、悲惨、惶遽和懊恼消沉(以下词语保留在文中的格)的形容词:fesso(第2行)、lassus(第26行)、miserum(第53行)、exsangui(第55行)、confusa(第81行)。“书”称奥维德为作者、诗人、流放者、主人和父亲:exul (第1行)、dominus (第5、14行)、poeta(第23行)、parens (第57行)、pater(第66行)、auctoris(第73行) ,表示他境遇的形容词毫不意外,是infelix(第6行)和miseri(第73行)。“书”叹道,他们命运相连,际遇是共通的(第73-74行):“悲惨的作者,他的不幸将后裔卷入旋涡,/ 我们生来要经受他自己已遭受之流放(fugam)。” 这里的fuga是“被排除在外”之意,对于书来说,这意味着被禁止进入公共图书馆,对于奥维德来说,这意味着无法回到罗马。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奥古斯都(文中的“恺撒”)手中,“书”两次用呼格称呼奥古斯都,称他为“父”,为“神”,且两次都是最高级:pater optime“至善的父亲”(第49行)、maxime dive“至高之神”(第78行) 。因为这首诗中也多次提到罗马众神中的最高神尤庇特,那么“书”称奥古斯都为“至高之神”又做何解呢?
人格化的“书” 见到一座宅第门外的橡叶花环时,问那宅第是否是尤庇特的居所,因为橡树是尤庇特的圣树。在听到这是奥古斯都的家宅时,“书”将其等同于尤庇特的居所(第35-38行),也就是说在奥古斯都和尤庇特之间划上了等号。然而,这首诗的下文却将橡叶花环解释为奥古斯都因拯救公民而获得的荣誉(第47-48行)。米勒(John Miller)指出这个说法其实是撇清了橡叶花环和尤庇特的关系,从一个方面构成了对“奥古斯都--尤庇特”的否定(Miller 2011, p.217)。“书”进一步提到,即便在拯救公民这件事上,奥古斯都的成就也是不完整的,因为还有一位公民(即奥维德)亟待拯救。
诗中所提及的诸多建筑并不能简单地视为奥维德的“记忆之所”,从“书”的角度而言,对图书馆的强调情有可原,但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诗中所提到的建筑或景观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赫斯基(Samuel J. Huskey)在2006年的《奥维德被(误)导的罗马之旅:<哀怨集>3.1中的刻意遗漏》( "Ovid's (Mis)Guided Tour of Rome: Some Purposeful Omissions in 'Tr.' 3.1")一文中专门探讨了“书”在其行程中应该看到但没有提到的罗马标志性建筑。比如,小书在恺撒广场和奥古斯都广场应该会看到恺撒神庙和奥古斯都凯旋门,在上到帕拉丁山上这一路也应该也会看到帕拉丁山上的维斯塔神庙以及卡皮托林山,然而这些重要的地点在诗中都没有提及。赫斯基认为这些遗漏是有意为之,比如,漏提恺撒广场和奥古斯都凯旋门形成了一种在修辞上对奥古斯都印记的记忆抹杀(“rhetorical damnatio memoriae”)。而只提罗马最古老的公共建筑之一维斯塔圣所而不提奥古斯都所修建的帕拉丁山上的维斯塔神庙,则在颠覆(“subvert”)奥古斯都对城市面貌的改观。卡皮托林山上有着罗马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至善至高的尤庇特神庙。赫斯基认为诗中对卡皮托林山的遗漏透露着重要的信息,即无论奥古斯都有多大权力,多么神圣的头衔,或多大的改变城市面貌和宗教景观的能力,他终究不是尤庇特(Huskey 2006, p.32)。
注释:
3.1.4 强调这个诗集和《爱的艺术》完全不同,后者教授谈情说爱而这个诗集并非如此。
3.1.5-8 年轻时的戏谑玩笑之作,仍指《爱的艺术》。
3.1.9 直译:除了悲伤之外你将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
3.1.10 carmine temporibus conveniente suis,绝对第五格(夺格),交叉词序;temporibus基本的意思是“时间”,在这里指“境遇”、“时境”。与这一行类似的表述在《哀怨集》中反复出现,尤其在《哀怨集》5.1中,比如第5-6行:flebilis ut noster status est, ita flebile carmen, / materiae scripto conveniente suae “正如我悲伤的境遇,这诗作也悲伤,/ 作品与题材相称”;第29-30行:non haec ingenio, non haec componimus arte:/ materia est propriis ingeniosa malis. “写这些诗,我用的不是天赋,不是技巧:/ 题材正与厄运本身相称”。
3.1.11 奥维德对哀歌双行体格律的形象描述,见奥维德《恋歌》1.1.3-4:par erat inferior uersus—risisse Cupido/ dicitur atque unum surripuisse pedem 前后诗行要长短相当——据说丘比特/ 却嬉笑还盗走了一个音步(翟康译);1.1.17-18: cum bene surrexit versu nova pagina primo, / attenuat nervos proximus ille meos “新的一页随着首行诗句而兴起,/ 下一行却削弱了我的气势” (翟康译);1.27:Sex mihi surgat opus numeris, in quinque residat。另见奥维德《黑海书简》3.4.85:ferre etiam molles elegi tam vasta triumphi / pondera disparibus non potuere rotis “柔弱的哀歌无法用不均等的双足/ 承受凯旋如此巨大之重量”。另见《岁时记》6.22:ause per exiguos magna referre modos “胆敢用纤弱的格律讲述伟大之事”。参阅贺拉斯《诗艺》75-76:versibus impariter iunctis querimonia primum/ post etiam inclusa est uoti sententia compos 诗行长短交替,先蕴含哀怨之情,/ 而后又涵盖了祷献还愿之意 (翟康译)。
3.1.12 pedis,主格为pes(“脚”、“足”),在这里指“韵脚”、“格律”。正因为pes兼具“脚”、“足”和“韵脚”、“格律”的意思,在奥维德诗中也常用来一语双关。
3.1.13 关于cedro(雪松油)和pumice(滑石),都是表工具的第五格,亦见《哀怨集》1.1.7 (cedro),1.1.11 (pumice)。
3.1.17 在流放诗中,奥维德多次表达自己因生活于蛮族人之间,创作于流放中,所以拉丁语退化,或诗作的水准不如流放前,并请读者谅解。比如,《哀怨集》14.27;4.1.1;5.12.21,35,55;《黑海书简》1.5.7,等等。
3.1.21 lingua titubante,见西塞罗,《论家宅》(De domo sua)35-36:furtim, mente ac lingua titubante fecisse dicatur
3.1.26 longinquo referam lassus ab orbe pedem,散文语序为:lassus referam pedem ab longinquo orbe。
referam pedem,直译为“重新把脚带回”。
3.1.27 fora Caesaris,这里的fora是复数,指的的尤利乌斯·恺撒所建的尤利乌斯广场(forum Iulium)以及奥古斯都(也姓恺撒)所建的奥古斯都广场。Caesaris为单数,但应该为Caesarum,至于为什么用单数,欧文的解释是:1,复数形式Caesarum在格律上比较难用;2,诗歌中单数替代复数,或复数替代单数并不鲜见,比如普罗佩提乌斯4.6.72:blanditiaeque fluant per mea colla rosae, rosae应为rosarum;3,或许这两个广场都被称为forum Caesaris,和罗马广场(forum Romanum)相对。
3.1.28 这条路指Via Sacra(圣道)。圣道从古罗马广场(Forum Romanum)的东西方向走过,将其与维利亚(Velia)相连。行经维斯塔圣所与努马的宫室(Regia),见第30行。
3.1.29 hic locus est Vestae, qui Pallada servat et ignem, Vestae(维斯塔)是Vesta的属格,维斯塔女神是灶神、火神,奥维德《岁时记》6.258称之为custos flammae (“火之守护者”)。其圣所中供奉着帕拉狄翁(拉丁文为Palladium,希腊文为Παλλάδιον)和长明火(本句中的ignem;aeternos ignes,见李维《罗马建城以来史》 26. 27. 14)。
Pallada,Pallas的宾格,在这里指的是“帕拉狄翁” 。帕拉狄翁指城市的守护神的小像。最有名的是特洛伊城的雅典娜神像,对特洛伊城生死攸关,曾被奥德修斯和狄奥墨得斯所窃(见维吉尔《埃涅阿斯纪》2.164)。特洛伊陷落后,埃涅阿斯把神像带到了意大利。维斯塔圣所和下一行提到的努马宫室都属于罗马最古老的重要建筑。
3.1.30 Numa,努马,罗马传说中的第二王,许多宗教仪式和传统由努马创建,他也扮演着“立法者”的角色。Regia的词根是rex(王),指“国王的居所”、“宫殿”。《岁时记》6.263:hic locus exiguus, qui sustinet Atria Vestae, / tunc erat intonsi regia magna Numae。
3.1.32 Stator是尤庇特的别号之一。据李维《罗马建城以来史》1.12.5-7的说法,在与萨宾人交战落下风时,罗慕路斯向神与人之父神尤庇特祈求帮助,并许愿罗马解围后就为他建造Stator Iuppiter神庙作为留给后世的纪念:at tu, pater deum hominumque, hinc saltem arce hostes, deme terrorem Romanis fugamque foedam siste! Hic ego tibi templum Statori Iovi, quod monumentum sit posteris tua praesenti ope servatam urbem esse, voveo。Stator的词根是sto,sisto。按罗马人(特别是李维)的说法,在战役语境下sisto大概有两重意思,可以是让敌人站那儿不动(停止进攻);也可以是让自己人(罗马人)不动(停止逃跑)。关于这座神庙的地点,亦见奥维德《岁时记》6.793-794:tempus idem Stator aedis habet, quam Romulus olim / ante Palatini condidit ora iugi. “固守者神庙建于同一时间,那是罗慕路斯古时/ 在帕拉丁山前所建。”
3.1.33 fulgentibus armis 在《埃涅阿斯纪》中出现过6次(Miller 2011,p.218),比如《埃涅阿斯纪》2.749。
3.1.34 augurium,一语双关,augustus(奥古斯都)augurium词源上的关联,见奥维德《岁时记》1.608-612:“此人拥有与至高的尤庇特共享的名字,/ 元老称圣物为“奥古斯都” (augusta),“奥古斯都”亦是/ 以祭司的循礼之手献祭的神庙之名;/ 这个词的字源引出了“鸟卜”(augurium),/ 以及凭尤庇特之力“增长”(auget)的一切。”(王晨译) (亦参阅Miller 2011,p.215)
3.1.35 橡树是尤庇特的圣树,罗慕路斯在橡树下为Iupiter Feretrius建神庙,见李维1.4.5,1.10;老普林尼《博物志》15.77;瓦罗《农业志》2.11.5。见老普林尼《博物志》15.127;狄奥·卡西乌斯53.16.4。亦见奥维德《岁时记》1.612-616:“愿他为我们的统帅增添权柄,愿他为您增寿,/ 愿橡叶花环守卫您的大门,/在神明的庇佑下,愿如此威名的继承者/享有父亲的吉兆,担起世界的重负!”(王晨译)
3.1.37 cuius ut accepi dominum,cuius指奥古斯都。
3.1.39 opposita,托伊布纳本为adposita。
3.1.42 Leucadio...deo,指阿波罗,关于这一称呼,亦见维吉尔《埃涅阿斯纪》3.274-275;斯特拉波《地理志》10.2.9。Leucadio 来自岛名Leucadia(琉卡狄亚),其都城为Leucas(琉卡斯),该岛与亚克兴相对,位于其南方。公元前31年9月2日的亚克兴(Actium)战役是屋大维与安东尼及克娄巴特拉联军之间的重要战役之一,后者在海战中逃逸。公元前30年8月,逃回埃及的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自杀。埃及随后被并入罗马帝国,成为行省之一。这场战役在古代的文学、历史作品中描述颇多,大多来自屋大维的胜者叙事,一方面贬低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另一方面强调己方得阿波罗神助,如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4.6.27-30。除了修建帕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之外,屋大维也修复了亚克兴的阿波罗神庙。
3.1.43 桂树是阿波罗的圣树,阿波罗与达芙涅(希腊语“桂树”之意)的故事,见《变形记》1.560-565。阿波罗因嘲笑丘比特而遭报复,丘比特让他爱上河神之女达芙涅,但让这场爱注定得不到回报。阿波罗一路奔跑着追求达芙涅,但她一路逃跑,最终化为桂树,成为阿波罗的圣树,桂冠则成为荣誉之冠。见《变形记》1.552;《变形记》1.564-565:utque meum intonsis caput est iuvenale capillis, / tu quoque perpetuos semper gere frondis honores! 亦见《变形记》14.720:laetos molire triumphos / et Paeana voca nitidaque incingere lauru。
3.1.45-46 illa指domus,奥古斯都的“家”。ut从句中的动词viret为叙述式,所以不是结果从句。
3.1.47-48 散文语序可调整为:causa est testata scripto superpositae coronae: / indicat civis servatos huius ope。这里的花环指的是civica corona(公民花环),公元前27年被授予奥古斯都,见《业绩录》34,《岁时记》1.614。这花环由元老院授予在战斗中曾拯救过罗马公民的罗马人(见老普林尼《博物志》22.4.8)。奥古斯都获此荣誉可能是因为他解救的是罗马国家(见Cooley 2009对civica corona的注解)。奥古斯都时代各种币种、来自各地造币所的大量造币带有OB CIVIS SERVATOS(“因拯救公民”)的铭文。
把战利挂在门扉上,亦见《埃涅阿斯纪》8.721-722。
3.1.50 pater(“父亲”),公元前2年,奥古斯都正式接受Pater Patriae (“祖国之父”)的称号;iacet(直译“躺着”),牛津本、洛布本为latet(“潜藏着”)。
3.1.52 在流放诗中奥维德反复强调导致他遭受惩罚的缘由是一个culpa或error(“过错”、“过失”、“错误”),而不是facinus (“罪行”)。
3.1.53 me miserum!“悲惨的我啊!”或者“我何其不幸!”这里指“书”,《哀怨集》中多处出现me miserum!这样的感叹,一般指“奥维德”。
3.1.54 trepido littera nostra metu,交叉语序(chiasmus)
3.1.55 exsangui... colore(无血色)和 pallere(变得苍白)的意思是一样的。
3.1.56 alternos ... pedes? “pedes”指韵脚。这三行用了一系列表示颤抖的词来强调“书”的恐慌和胆怯:动词quatitur(第54行),形容词trepido(第54行),动词不定式intremuisse(第56行)。
3.1.57 quandocumque,未来不确定的时间;parenti,第三格,这里指奥维德。
3.1.58 isdem et sub dominis aspiciare domus:这里的dominis“主人”是复数,指的不仅是奥古斯都,还有他的亲族,包括日尔曼尼库斯、提笔略等。
aspiciare,第二人称被动态,情态动词,主语是domus,直译为“愿宅第在同样的主人之下被看到”,意思是:希望奥维德被召回时,所见到的奥古斯都宅邸未曾易主,也就是说希望奥维德在奥古斯都还在世时能回到罗马。
3.1.59 tenore pari,一直继续
3.1.60 intonsi...dei,intonsi(主格单数为insonsus=ἀκερσεκόμης)直译是“未剪发的”、“未修剪的”。这位神祇是阿波罗,从荷马史诗开始其形象就常是长发飘逸,比如《伊利亚特》20.39:Φοῖβος ἀκερσεκόμης;品达《伊斯特米亚颂》1.7;在罗马文学中的例子,如贺拉斯《颂歌》1.21.2;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4.6.31对阿波罗的描述:crinis in colla solutos “披散于脖颈的飘逸长发”(王焕生译)。这座神庙指帕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公元前37年奥古斯都开始修建这一神庙,公元前28年完成。
candida,帕拉丁山上阿波罗神庙由白色大理石建造,亦见《埃涅阿斯纪》8.720:niveo candentis limine Phoebi; 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2.31.9: claro... marmare。
3.1.61-62 描述的是帕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的达那伊得斯柱廊。
signa ,“雕像”,指的是下一行(第62行)的Belides et stricto barbarus ense pater,贝丽戴丝(Belides)指埃及国王达那奥斯(Danaus)的女儿们,达那奥斯之父为贝鲁斯(Belus),Belides得名于她们的祖父,她们也被称为Danaides。达那奥斯不愿将五十个女儿嫁给自己的双胞胎兄弟埃古普托斯(Aegyptus)的五十个儿子,秘嘱女儿们在新婚之夜杀死新郎,也就是她们自己的堂兄弟。只有幼女叙佩尔姆奈斯特拉(Hypermnestra)没有照办;barbarus在这里理解为“残忍的”或“蛮族的”都可以。
peregrinis (“异域的”)... columnis(“柱子”),这里的peregrinis,指的是来自努米底亚的石材,柱式为科林斯式。在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2.31.3这些柱子被描述为Poenis...columnis (“布匿柱”,来自北非的石材所建造的柱子);
对阿波罗神庙这些标志性景观的描述,亦见奥维德《爱的艺术》1.73-74 :quaque parare necem miseris patruelibus ausae/ Belides et stricto stat ferus ense pater “和那雕塑着贝丽戴丝姐妹斩杀堂兄、/ 她们残忍的父亲拔剑的庑廊”(肖馨瑶译);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2.31.3-4:tanta erat in speciem Poenis digesta columnis,/ inter quas Danai femina turba senis“布匿柱耸立井井有条,庄严宏伟,/ 达那奥斯老人的女儿们点缀其间。”(王焕生译)
3.1.63-64 quaeque viri docto veteres cepere novique / pectore, lecturis inspicienda patent.
帕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包括拉丁图书馆和希腊图书馆,都是公共图书馆,见苏维托尼乌斯,《奥古斯都传》29;迪奥卡西乌斯53.1。
3.1.65 fratres,指奥维德的其他作品。下面第74行他的作品被称为他的nati(“孩子们”) ,上面第57行,他自己被称为parenti。
3.1.67 custos,指图书馆管理人。
3.1.69 altera templa,这些建筑中包括屋大维娅柱廊,柱廊附图书馆;vicino...theatro,邻近的剧院指奥古斯都时代所建的马尔凯鲁斯剧院,公元前13年正式启用。马尔凯鲁斯是屋大维娅之子,也是奥古斯都的外甥与女婿,早逝。
3.1.70 pedibus...meis,这里的pedibus既指“脚”也指“格律”
3.1.71-72 散文语序可调整为:nec Libertas passa est me tangere sua atria, quae prima patuerunt doctis libellis。atria Libertatis (“自由之庭”或译“自由神庙”)是罗马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3.1.74 nati,“孩子们”,指“奥维德”的作品;fugam,在奥维德流放诗中通常与exsilium(“流放”)同义,在这里指他的作品为图书馆所禁。
3.1.75 olim, 从时间维度来说,olim可指过去(“一度”),也可指向未来(“有一天”)。
3.1.77 adeo,“特别是”
3.1.79 statio...publica,指公共图书馆书架上存书之处。
3.1.81-82 散文语序可调整为plebeiae manus, si fas est, vos quoque sumite carmina nostra confusa pudore repulsae
vos(“你们”)指下一行的plebeiae...manus,都是复数呼格;sumite,复数祈使式,主动态。plebaiae manus普通读者之手
参考书目:
中文:
奥维德著、杨周翰译,《变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卡图卢斯著、李永毅译,《卡图卢斯<歌集>拉中对照译注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普罗佩提乌斯著、王焕生译,《哀歌集· 拉丁语汉语对照全译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维吉尔著、杨周翰译,《埃涅阿斯纪》,译林出版社,1999年。
Commentaries and translations referenced:
Bonvicini, M. Ovidio: Tristia. Milan, 1991.
Green, Peter. The Poems of Exile: Tristia and the Black Sea Letters with a New Forewor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Luck, Georg. P. Naso Ovidius. Tristia. Heidelberg: Winter, 1967.
Luck, Georg. Tristia: Kommentar. Heidelberg, 1977.
Ovid. Tristia. Ex Ponto. Translated by A. L. Wheeler. Revised by G. P. Goold. Loeb Classical Library 15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4; 2nd ed., 1988.
Owen, S. G. P. Ovidi Nasonis Tristium Libri Quinque, Ibis, Ex Ponto Libri Quattuor, Halieutica Fragmenta ' Recognivit Brevique Adnotatione Critica Instruxit S.g. Owe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1915.
Owen, S. G. Tristia Book III. The Text 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3rd ed.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893.
Additional scholarship referenced:
Cooley, Alison E. Res Gestae Divi Augusti: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Frampton, Stephanie A. Empire of Lett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 OSO, 2019.
Huskey, Samuel J. "Ovid's (Mis)Guided Tour of Rome: Some Purposeful Omissions in 'Tr.' 3.1," The Classical Journal 102. 1 (2006), pp. 17-39.
Miller, John F. Apollo, Augustus, and the Poe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Quenemoen, Caroline K. "The Portico of the Danaids: A New Reconstru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110. 2 (2006), pp. 229-250.
Rea, Jennifer A. Legendary Rome: Myth, Monuments, and Memory on the Palatine and Capitoline.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4.
Steinby, Eva Margareta, ed., Lexicon Topographicum Urbis Romae. Roma: Ed. Quasar, 1993-2000.